迈步建构中国特色艺术美学之路——金学智先生六十年学术人生小记时 新
.
发布人:沈新艺  发布时间:2019-02-28   动态浏览次数:1755

           

  

    在金学智先生六十年的学术人生中,“美学”是一个贯穿其间的具有特别分量的关键词。从20世纪50年代末下笔初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阐发李白诗歌“光明洞彻”之美的《在李白笔下的自然美》,到20世纪90年代将西方创作美学、接受美学、形式美学、符号论美学等引入,与中国《周易》等传统方法论并举撰著而成的《中国园林美学》《中国书法美学》,直到今天以多学科视角交叉、中西古今多种方法论交融而拓展出美学新境界的《园冶多维探析》,金学智先生的著述丰赡,却都始终围绕着建构中国特色艺术美学的理论体系而展开。

人生苦旅中闪烁的希望之光

    金学智先生的学术生涯始于1958年至1959年,但远在他苦难的少年时代,就开始了“无心插柳”的起步,这也是其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美学起步。

    上海《书法》1996年第3期《雄视古今,求索上下——记书法美学家金学智先生》一文曾记:“先生自幼失怙,继而失恃,孤苦伶仃,生活无依,读中学未竟,复遭失学。这连续的‘三失’,在他心灵深处留下了累累创伤,然而又使他更发愤地刻苦自学。他钟情于书画、音乐、戏曲、诗文等传统艺术,藉以寄托自己苦寂的心灵。”事实正是如此。

1948年,寄人篱下、饱受凌辱的金学智由于交不起学费,只能到武进县一个偏僻乡村小学当没有薪水、只有饭吃的义务教员,他积攒了仅有的零用钱去买乐器和书画用具,一头钻进了艺术的迷宫,在二胡、琵琶、京胡、箫笛的咿呀呜咽中,排解了无依的孤苦;在《芥子园画传》的临摹中,也描进了对未来的憧憬。在早期的人生苦旅中,是艺术为他阴暗的青少年时代涂上了一抹亮色:对艺术的热爱与实践,为开启他今后人生中的新天地奠定了基础。

         1956年,金先生通过自学考入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开始了他对美学的热切向往。他决定以过去的艺术爱好为起点,探索走一条美学联系艺术实际之路。

决心虽下,但因社会形势的变化,在发表处女作及数篇文章之后,金先生被迫暂停了美学探索之路。但这一愿望一直盘桓在他心底,片刻未消。直到改革开放,春风送暖,金先生终于开始了至今四十年的不倦创作期!

中国书法美学研究的三阶段

         1960年南师毕业后,金学智先生被分配至苏州中医专科学校工作。为了让学生继承中医用毛笔开处方的传统,他自编教学大纲,开设书法理论与实践课——这在全国高校中是首创,《解放日报》等曾有报道。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金先生终于可以放开手脚进行美学研究了!他决定从中国特有而西方没有的门类艺术切入,正如《苏州日报》20091225日《金学智:研究中国美学从书法起步》所记:“这第一门就是书法,它是中国的‘土特产’。中国的各门艺术,不同程度上都具有线条性的特点,而中国书法是最典型的线条艺术,它足以代表中国艺术的性格。”

之后,便有了1984年至1994年这11年间出版的《书法美学谈》《书概评注》《中国书法美学》三部专著,这与其大体上同时发表的一系列有关论文,清晰地标示出了金先生书法美学研究的进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书法美学谈》(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后1988年获江苏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为代表,是为起始期。虽然金先生日后自评此著“还脱不了处女著作幼稚机械的印痕”,其中有的观点还引起了学界的争鸣,但确是我国最早的书法美学著作之一。书中将辩证法与书法美学理论结合,论述了形式美是书法美学研究的重点等问题,图文并茂,具有明显的普及、应用价值,受到了广泛关注,多次重印达七万余册。甚至在2008年,台湾华正书局未经授权仍在继续盗印!可见其普及应用的广泛程度。

    第二阶段,以《书概评注》(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年版,后2007年又出插图本,2009年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为代表,是为沉潜期。金先生沉入古籍深处,探讨了被誉为“中国黑格尔”的刘熙载《艺概》中最难读的《书概》,在切实回归中国传统的考据校注基础上,再以辩证、逻辑的方法阐释、评述刘熙载的书法美学思想。此著是打通理论与考据校注隔阂的实践之作,这在金先生的美学研究中具有“强基”的意义。

第三阶段,以《中国书法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1997年第2次印刷,后1997年获江苏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为代表,是为集成期。《中国书法美学》全书92万字,上、下两卷,分为四大部分,融会中西哲学与中国传统书论,站在哲学的高度,多视角、多学科、多层面地揭示了中国书法的多质系统,对中国书法提出了多判断、多向度立体交叉的全新定义。此著得到了学界的充分肯定,但回看其写作的过程,却因金先生罹患股骨头坏死而倍加艰难,金先生甚至不得不藉杖以挪动脚步,然而,他凭着惊人的毅力竟坚持了下来。金先生曾说,此书是“生命和意志的收获”!

    此后,又撰有《书法美学引论——新二十四书品探析》(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园冶印谱》(古吴轩出版社2013年版)等著。

中国书法美学的研究实践,是金先生实现构建中国门类艺术美学理想最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使金学智先生储备了丰厚的知识和理论、积累了丰富的治学经验,为后续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开掘中国园林美学的富矿

    金先生选择的第二门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门类艺术就是园林,“西方虽也有园林,但和中国园林截然不同。西方园林本质上是……坦荡得一览无余的‘面’,而中国园林则是遮遮掩掩、曲径通幽的‘线’”。

中国园林美学也成了金先生的主攻方向,其代表作为《中国园林美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1991年获江苏省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华东地区优秀文艺图书一等奖。其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了第2版, 2005年再出第3版。每版改写,金先生既对己严苛,又与时俱进,如以生态美学作为主线进行更新、充实,达到了几乎“伤筋动骨”的地步,故而此版印刷了十余次,几乎每年一次,在国外也颇有影响。

此外,还有《苏州园林》,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五次印了2万余册,2001年获江苏省第八届优秀图书一等奖,2006年获苏州市优秀地方文化读物奖,可见其普及层面上的影响;《苏园品韵录》,是金先生有关文章的结集,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风景园林品题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出版社在北京举办了首发式学术座谈会,与会专家均予以高度评价,2011年第10期《中国园林》特辟专栏,同时刊发了多篇有关其园林美学的文章。

在国内、国际的《园冶》研究热中,金学智先生的《园冶多维探析》于2017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此著可谓金学智先生的高峰之作,它历时七年、七校其稿才完成,又是96万字,上、下两卷,共五编。全书以造园学、建筑学为主,论述时引进了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学、生态学、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未来学等,极大地开拓了研究的理性深度和文化广度;评注时则采用了传统的校勘学、考证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词汇学、修辞学、文章学等,使著作扎根于国学传统的土壤;同时,还借鉴西方接受美学、阐述学循环理论等,以求贯通全书,使学术研究联系于当今时代,服务于社会实践;在成书过程中,又与日、英、美、澳等国专家互动,产生了良好的双赢效果,体现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这一集大成之作,对“园冶学”研究的当下拓展和未来发展会产生积极意义和作用。2018年,《园冶多维探析》荣获江苏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可谓实至名归!

文学研究·小品随笔·方法论

    金学智先生的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唐诗美学,此后断断续续持续至八九十年代,先后以中西美学理论对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贺诗作进行了美学探寻,发表于《文学遗产》《文学遗产增刊》《学术月刊》等,其中《王维诗中的绘画美》被译为英文、法文版,在法国产生了反响。

    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金学智先生投入了五年时间,与苏州大学范培松教授联手主编主撰了上自先秦下至当代的四卷本《苏州文学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这是苏州市委宣传部的重点项目,也是全国唯一的市级文学史专著。书中有很多首创,如将绘画、书法、园林、评弹等艺术引进文学史进行交叉。金先生虽主要承包明代卷,但整个框架和其他各卷都是他花费很多精力进行审改甚至补阙撰文的,凝聚了他的诸多心血,故而他对此著甚为看重。此著亦不负金先生的厚望,2005年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又获江苏省及苏州市“五个一工程”奖。

金先生除一系列各类学术论文外,还以艺术随笔、美学小品等散文形式广泛品鉴文学以及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曲等艺术,发表于《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汇报》《艺术世界》《美的研究与欣赏》《雨花》《江苏画刊》《江苏戏剧》《艺谭》《语文教学通讯》《美育》《东方艺术市场》等各级各类报刊,从而既实现了艺术美学的大众化普及,又充实了自身丰富多彩的美学世界。

    综观金学智先生迄今60年的学术生涯,“交叉嫁接论”是其不二法门,让人充分体悟到了学科交叉所具有的创新性、跨越性、开拓性优势。此外,金先生还喜欢读哲学,不只因为美学原本属于哲学,还由于它是方法论、智慧学,能够给写作提供一个掌控全局的制高点。

对于金学智先生的治学,《中国书法美学》的责编朱建华先生曾概括道:“在地道的传统基础上,也还不短少对西学的吸纳,大胆的‘拿来’,表现出古今中外交糅、文学艺术融通、思辨鉴赏结合,‘由下而上、由上而下’往复的学术风格。”此语切中肯綮!

         60年的深耕细作,学术研究已然成为金学智先生生命的一部分。金先生对著述质量的坚持近乎苛求,才使他赢得了如今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地位。金先生不倦写作、不倦学习,在不断接受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的同时,始终扎根于中华文化、吴地文化异常丰赡的土壤,建基于“跬步”的积累,最终蔚成立足于本土现场的中国艺术美学开放而多面向的大观。金先生对学术理想、学术品格和学术品质的坚守,体现了一种“求道”者的境界,对当下学术生态的重建具有启示意义